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樊曦)记者5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1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19%,综合重箱率100%,其中货物运量已超2022年总运量。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铁集团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中欧班列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持续打造国际物流品牌,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为促进国际经贸往来、增进沿线人民福祉、服务和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新华社
2023-12-06
查看详情
新冠疫情对老挝及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其他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在如此不利的背景之下,2021年12月2日,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46周年国庆之际,中老铁路如期成功开通运营。
中老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连接昆明与老挝首都万象。该项目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两国关系,是两国之间重要的战略联系,将老挝这个“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它还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成为逐步实施的中老经济走廊的组成部分。
中老两国深知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因此双方达成共识,共同承建中老铁路项目。为了确保项目的高效实施,双方共同成立了中老铁路有限公司,其中老挝政府拥有30%的股份,中国政府拥有70%的股份。
根据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中老铁路的内部收益率约为6.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典型的商业投资项目相比,它的直接回报率可能并不高,但与其他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相比,这一回报率已经“达标”。
该项目不仅为中老两国,也为周边国家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收益。
中老铁路是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巨大潜力,可以促进各部门和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提高老挝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它可以帮助老挝成为区域交通枢纽,提高进出口活动的效率,提升货物吞吐量,控制风险,降低运输及物流成本,缓解高速公路拥堵,减少燃料进口,遏制污染,并为运营商和乘客提供更多选择。此外,废弃土地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并产生积极成果,尤其是在促进走廊内和火车站附近的社区发展方面。
中老铁路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该项目,老挝人民正在逐步获得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将有助于老挝吸引更多投资,促进贸易增长。显然,老挝有从邻国和世界各地吸引更多游客的潜力。而在物流服务领域也有一些潜在的收入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仓库租金、货物运输、保险、关税、税收、各项费用和行政收入。
根据中老铁路公司的报告,客货运输正在经历显著增长,“中国责任”已然成为经济活力的催化剂。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4月,中老铁路已累计运送旅客1443万人次。截至2022年5月,运输的货物总量已超过2000万吨。其中,跨境货运量超过400万吨,货值177亿元人民币(25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中老铁路进出口货运量同比大幅增长274.4%。
该铁路在促进老挝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铁路部门目前正在优先考虑老中铁路沿线不断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正在提高车辆运力,同时积极探索将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列车整合,以此提升货运列车规模。这些举措旨在促进中老铁路沿线货物运输的持续增长。
中老铁路给沿线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和利益。它显著促进了地区互联互通与互利共赢,为老挝、东盟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此之外,铁路也是繁荣、幸福、友谊的象征,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中老铁路将降低运输及物流成本,从而帮助老挝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运输中心和物流枢纽。此外,该项目还将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为老挝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改善老挝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来源:中国日报
2023-12-04
查看详情
去年12月,各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承诺,作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一部分,到2030年保护全球至少30%的土地、海洋和水域。在中国的领导和加拿大的支持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可称为自然保护领域的“巴黎协定”。
这一历史性公约来得恰逢其时。尽管2021年,国际社会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承诺不再砍伐森林,但2022年,热带地区仍损失了相当于瑞士国土面积大小的原始森林。
今年,我们还目睹了气候变化以惊人的速度破坏大自然:自5月以来,加拿大北部大片森林被烧毁;作为世界四分之一海洋物种的家园,大量珊瑚礁正因为海洋温度过高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白化。我们更加确定,气候和自然不再是两个独立的话题。
保护自然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自然每年吸收50%的人为碳排放。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于地方社区的复原力建设也至关重要。如果任由人们继续破坏自然,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比工业化前高1.5摄氏度水平的目标就是天方夜谭。
联合国最近的全球盘点综合报告已经证实,我们的集体气候行动与《巴黎协定》目标相差甚远。“循序渐进”式的做法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各国现在必须努力实施系统转型,以便将气候和自然保护纳入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核心。在大多数国家,国内政治问题是继续推进气候行动的关键障碍。任何有关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新政策都必须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计为目标,否则将难以收获实效。世界需要向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转型,在不把自然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推出安全界限以外的前提下,让所有人都能有高质量的工作,并享有安全感和保障。
要找到同时实现人类、自然和气候三大目标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但每个国家都必须找到方法。
这正是中国可以发挥关键领导作用的地方。人、自然和气候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都体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愿景中。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行动上,中国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显然,要实现自然和气候目标,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必须行动起来,这意味着所有政府机构都要进行政策调整,形成全系统的思维和变革。中国的“1+N”政策体系体现了一种简化的方法,明确将各级地方规划和各个部门的战略结合起来,全面实施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已多次证明,政策创新可以激发一系列商业和技术创新。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政策让其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领域较早成为了全球领导者。中国甚至有望将2030年的能源和风力发电目标提前五年实现。现在,中国需要采取同样的措施,利用政策创新,推出对人类有益的气候-自然解决方案。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行动也对世界至关重要。去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 (COP27) 上,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提议,为因气候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国家设立新的基金,即“损失和损害基金”。作为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确保用好这一基金,为脆弱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方面,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国也需要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宏伟目标,回应全球盘点综合报告关切。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 (COP28) 召开之际,未来几个月的行动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可以帮助缩小全球目标差距,实现公正转型,将自然和气候问题结合起来,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
2023-12-01
查看详情
“‘一带一路’”就像桥梁,拉近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深刻影响着我的生活。”林芊吟是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目前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
在北京,她认识了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俄罗斯等国的同学,大家因“一带一路”而相聚,有了可以交流分享的话题,也有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裔,她的日常生活其实融合着许多中国元素,她会和父母说福州话,也会在学校学习中国传统诗歌。她说:“其实我的祖籍是中国福州,所以我一直都对中国很好奇,想来中国看看。”
此外,中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促使林芊吟想来中国留学的重要原因。她表示,中国在技术方面,尤其是交通、物流方面的发展要比马来西亚快很多。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马来西亚有了许多与中国合作共建的项目,在交通、经济方面的发展势头很强,比如修建了吉隆坡二号线、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机会。所以她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物流管理,希望以后可以用所学技术回报家乡。
“我本身是个很爱分享的人,所以经常在社交软件分享自己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许多马来西亚的同学都会被她“种草”,向她咨询来中国留学事宜。她的弟弟同样选择来到中国留学,目前在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她说:“其实我很感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和弟弟相隔两年一起上大学,如果不是‘一带一路奖学金’,我们很难能够像现在这样安心学习。”
未来,林芊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在中国读研,增长见识,在学习之余更多地感受中国。
来源:中新网
2023-11-29
查看详情